行业分类: 餐饮 教育 酒店 休闲 服务 家居 家纺 服装 酒水饮品 零售 医药 建材 环保 珠宝 美容 母婴 汽车 金融
加盟资讯
当前位置:  加盟资讯  创业知识资讯正文

老家上海闸北永兴路:一条散发奶油浓香和人间烟火的小马路

发布时间:2023-02-27 21:49:18 星空加盟网

读小学和中学时 ,都是在永兴路这条小马路上棚户房里度过的。说具体些,是在鸿兴路和公兴路之间的木板房里度过的。虽然房屋陈旧,还漏雨,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我珍惜和热爱这伴

读小学和中学时 ,都是在永兴路这条小马路上棚户房里度过的。说具体些,是在鸿兴路和公兴路之间的木板房里度过的。虽然房屋陈旧,还漏雨,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我珍惜和热爱这伴我长大的破屋,以及破屋所在的小马路。

我的老屋回忆起来有许多优越之处。一是就在老北站附近,交通十分方便。二是上学很近,小学就在家边上 ,离中学也只有两百多个门牌号。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我家房屋对面有爿以生产止咳糖闻名遐迩的天明糖果厂,从厂里漂洒出来的浓郁奶油香味,充溢周边天际,经久不息。周围居民完全可以免费享受。

至于人间烟火,这段几百米长的马路,活脱脱地画出了改革开放前老上海底层小民市井生活之众生相,从小店小铺及其经营内容,到居民的各色人等及其相互关系与生活方式,实在可谓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老上海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谓予不信,且让我以地图式的介绍方式,向各位一一道来,有志者不妨收藏留档,以为后世按图索骥,知晓这段马路的当年景象的文字资料。

首先从永兴路与鸿兴路的交叉口说起,是一家苏北人开的老式理发店。开面不大,内里设备简单朴实,职工仅老板与2、3伙计,却整日认真负责地服务于周边邻里与过往顾客,深得大众好评。理发店隔壁是一家单开间门面的小小杂货铺,今天来说就是小超市了。因为临近学校,所售卖的主要是小学生需要的文化用品以及糖果另食。大家管店主叫盛师母,是个中年女士,对小学生们很是和气。据传她男人好像是旧政府人员,正在服刑,她独自开小店度日,应该说很不容易。想来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再过来就是两所学校了。一所最早叫新友小学 ,并校后改名为鸿兴路小学,就是在下毕业的学校。紧挨着的是一所私立中学,名叫越旦。两所学校挤在棚户区的居民房屋之间,规模都很小。但那时,小百姓家孩子有个学上,就不错了,没有现在这样重点不重点的概念。越旦中学存续时间不长,随着学校合并,这个学校后来就不见踪影了。

再往公兴路这边看过来,是三家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的商店。尤其是第一家。是朱姓老板开的棺材店。朱老板是浦东,那时叫乡下人,身体很壮,为人敦厚朴实,应该是个好木匠, 因为卖出的棺材都是他和徒弟亲手做出来的。店堂内迎面放着一口大棺材。进门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现在简直不可想象 ,年轻人可能从来没有看到过真实的木板棺材。其实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流行火葬前,棺材还是少不了的必需品。棺材店隔壁是家煤球店。这家店卖的是黑不溜秋的煤球煤饼,老板夫妻俩却都长得白白胖胖,待人接物也十分彬彬有礼,邻居都以他们儿子的名字叫他们某某姆妈和某某爸爸。再过来是一家车木店,这样的小店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就是利用简单的车床原理,把木材加工,车成各种实用品。别看老板只是经营这样简陋的木制品店铺,收入估计还是很可观的,因为这条路上只有这个老板,依靠经营这个小作坊,在解放前,居然因为大老婆不会生孩子,还花钱娶了个苏州小老婆。老婆有两个,人也长得五大三粗,但做人的口碑却很好,讲义气,肯施舍,邻居关系很不错。遗憾的是,因为生病死得较早。在这三家小商店的门口,人行道上矗立着一根高高的电线木杆,杆子上端有盏光亮的路灯,路灯下方就成了邻居们聚堆聊天和下棋搏奕的好场所。这种场景在上海的所谓“上只角”是绝对看不到的。也是属于上海“下只角”人间烟火。

再过来两个门牌号就不是商店,而是住家了。每个门牌号内,都像一条又长又深的弄堂,门内住着好几户人家,户与户之间往往只用薄薄的木板分割,完全不能隔音,隔壁夫妻吵架和责骂孩子的声音,这边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好多户人家共用一个大火表,到时各户按所用电灯泡的支光大小,分别承担相应费用。各户用水最早也是在同一个水池 ,淘米洗菜汰衣服 ,都在一个地方。邻居间关系都很和睦友好,用水时,相互谦让,交替用水 ,同时还一边洗东西,一边侃大山,张家长李家短聊得不亦乐乎。当然相互伴嘴的时候 也有,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恐怕又是下层百姓的人间烟火的体现吧!

再过去就是一条有具体门牌号的又长又宽的正式里弄了。沿弄堂一直走到头底出来, 就是叫公兴路的另外一条小马路了。弄堂蜿蜒曲折,两边全是参差不齐,高矮不一的板房。弄堂里住的大多是南通人 ,估计都是南通某地沾亲带故的老乡轉展带来上海落户的吧。令人想不到的是弄堂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南通旅沪小学校。学生多数是住在附近的孩子。后来与新友小学合并, 改名为公立鸿兴路小学。

从弄堂往公兴路方向看去,没什么商店,基本上都是一些住家了。直到临近公兴路口 ,突然崛起一家老虎灶。现在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老虎灶是个什么劳什子,其实用现代话说,就是热水供应站。周边人家常常提个热水瓶到老虎灶去打热水。那时一分钱就可以打两瓶热水了。这样可以省去在家用煤球炉烧水的麻烦,所以生意一直很好。到夏天 ,老虎灶还常常挂出“清水盆汤”的招牌,招徕客人到老虎灶来在大木盆洗热水澡。这个老虎灶老板姓张。老板的儿子还是我小学的同学,但现在已经杳无音信,没有联系了。

上面描述的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近老北站的一段永兴路的临街的房屋的景象。马路对面没有住家,解放前是著名的祥生汽车公司停车场,解放后成了国营某汽车运输公司的领地。

现在再去观瞻这段曾经热闹非凡的马路,已经完全物是人非,我住过的地方现在是家农业银行,这段永兴路再也看不到往日人气旺盛的模样了。是的,这几十年上海各地都在改变,而且都是翻天覆地的彻底改变。往日的热土现在连得蛛丝马迹也没留下。不禁让恋旧人士感慨万千。

由此,我想:如果哪位曾经在旧时上海滩某个地方生活过较长时间,而且对原来熟悉的马路还有情感,何不像我这样,及时用笔记下头脑里真实的街市,以及生活其中的各色人等,以便告诉后世:这里的城市原来曾经是这个样子的。这应该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吧!

想加盟开店做老板?填写信息由专业的创业顾问向您推荐靠谱项目
加盟“五”步法

1.填写信息

2.沟通需求

3.项目推荐

4.合作洽谈

5.加盟成功

*您的称呼:
*联系电话:
您想说的:
*验证码:
已有0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