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2 19:05:35 星空加盟网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活下去,是当前便利店企业第一要义。
不少头部便利店企业调整了发展策略和考核指标。见福便利董事长张利表示2023年将有所收缩、尽量避免大开大合,回归经营基本点;新佳宜创始人伍敏谊透露称自2020年启动变革,以松散型加盟为主的老业务已在2022年全部淘汰,2023年将推动强加盟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每一天创始人张培彦对业内同行表示愿意尝试更多对外合作,以To B供货为主的副牌业务成为其当前营收贡献点。而日资便利店品牌全家也传出了计划精简团队的消息。
慎防“雪后寒”是类似企业做出调整的背景原因。多位便利店一把手表示要增加资金保有量,将销售、利润提升作为硬指标。这些动作虽然使便利店企业在扩张方面态度保守,但从经营业绩来看,多个企业及时调整也使2022至2023年有望成为便利店企业跑出活路的关键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1%、4.3%、3.6%,专卖店与去年基本持平,百货店下降8.0%。可见便利店业态在多个零售业态中率先出现复苏迹象、略占优势。
这体现出了便利店业态在即时消费趋势下,离顾客更近的业态优势,也证明了便利店企业一系列调整效果初显。《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见福、邻几、乐豆家、新佳宜、有家、唐久等品牌业绩均有增长。
更重要的是,不少便利店企业找到了区别以往的“活法”。
典型变化有,“预亏跑规模”基本不被提起,重利润推动多家便利店企业通过提升单店经营能力来实现自我造血;仿照日式便利店经营模式不再是单一选择,试水“便利店+奶站”、向下沉市场渗透等做法逐渐被企业验证;企业更看重专业化基本技能提升,而非新零售等概念,例如见福便利旗下鲜食工厂花费一年时间取得了SC生产许可证。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2023年便利店企业优胜劣汰的趋势会更为明显,出局者仍然会有。但留下来的企业即有可能掌握生存密码。
不再“预亏”跑规模
以利润为先
2017年前后,“便利店需要预亏跑规模”的观点常被业内提起。目前来看,这一做法几乎没有便利店企业再用,利润成为衡量一家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指标。
出现上述现象,源于三点变化。由此也能看出整个便利店行业正处于发展临界点,跨过这一临界点的企业便会站在下一个赛段的起跑线上。
首先是大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使得资本方、便利店企业、加盟商、消费者等主要参与者缩紧预算。
例如资本方变化在于投资预算减少、调低便利店企业估值。个别拿到融资的便利店企业也会收到资本方在业绩增长方面的更高要求。这直接导致大多数便利店企业难以在资金上获得外部助力,不得不精打细算。
汇宁便利创始人俞晓耀表示,其门店以直营店为主,拓店速度明显放缓。“我们以前开发部评估点位,很快就能敲定一家店。2019年就开了98家新店。但现在需要反复去推算,慎重决策,今年只开了40多家新店。和以前根本没办法比。”
其次,从行业格局变化来讲,此前便利店企业需要快速扩张抢地盘的阶段基本过去,行业格局暂时稳定。除了美宜佳在全国扩张之外,以省为单位进行区域布局是当前便利店企业主流趋势。
目前,主要省份大都已有1-2家头部便利店品牌,例如江西的乐豆家、有家;福建的见福便利、万嘉便利;陕西的每一天、唐久;合肥的邻几便利等。三大日资便利店品牌的区域扩张速度也相对较慢,基本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
最后,具体到便利店企业经营者来看,他们对企业经营的理解大多更为务实。
张利表示,“我们2023年要收缩,这是御寒最好的办法。基调就是活下去、更聚焦,从成本控制、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便利店基本功。其他再好的概念,什么新零售、会员制,不体现在销售额上都是假的。只有销售、毛利才是所有事情的根本。”
“大家开始发现,要面子和要里子相比,还是后者更重要。在坚持原则、保证尊严的情况下,类似于行业声量、扩张速度等面子就可以不要了。”一位便利店创始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评价称。
其中有两个企业做法值得关注。第一个案例是每一天。每一天此前一直将日系标准化便利店经营作为发力点。但疫情发生后,直营店营收受损,反倒是每一天开出的B2B品牌“帮便利”为其贡献了大量销售,从而保证现金流。
据业内人士透露,帮便利除了向旗下翻牌门店供货,实际上也在做第三方供应。这从标准化便利店经营体系中来看,属于退回松散经营。但在当前背景下,能贡献现金流的做法就是好办法。
第二个案例是有家便利。有家创始人张磊在资金链遇到危机后决定降本。他一方面关停20%高亏损门店,减轻有家便利资金压力,提升盈利比,使有家便利区域门店密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他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加大IT系统面投入,通过系统化来节约人力资源。最终,有家便利员工数量(不含门店店员)缩减30%。
2021年9月,有家便利也决定开放全托管型加盟店,预计未来加盟店占比在30%左右。有家便利的扩张计划也从求规模向求质量转变,保障单店盈利和区域现金流导正是张磊当前更看重的经营目标。
业务转型与运营提升并重
“淘汰赛”还在继续
梳理主流便利店企业近期做法,可以看出业务转型和强化运营能力是主要发力方向。其中有部分便利店企业认为应该放低身段、承认差距、踏实向日式便利店样板学习;也有不少便利店品牌表示要自我创新、摸索适合本地市场的经营模式。
企业选择上述何种做法与企业自身情况和操盘手理念相关,正确性未有定论。但从多个企业实践过程来看,便利店是一个能够容纳多种经营思路,不必墨守成规的新兴赛道。
就像张利所说,“便利店业态能够率先出现复苏迹象,一大原因就是因为经营团队、各企业创始人普遍都还年轻。但其他业态企业多处于新老交替阶段,调整难度较高。”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进行业务模型创新的便利店企业有新佳宜、邻几等企业。
新佳宜的重要改变是从松散型加盟改为强管控加盟模式,同时以年为单位聚焦核心品类,以此做逐步优化品类供应链、做出成本优势。比如说其2022年的主推品类是奶制品。新佳宜通过拿下主要品牌区域代理、建端到端物流供应链,目前已成为湖南市场最大的鲜奶渠道。在门店端,“奶站+便利店”模式也使其消费者到店频率提升,奶制品品类单店日销突破1000元。
“2022年我们把奶品放在前面,2023年会开始推咖啡、早餐热食。逻辑就是把一个品类用三年时间做出优势,比同业销售翻一倍以上。传统便利店压力很大,我认为主要是框架问题。尤其是环境变化的时候,具有原创设计能力,通过效率提升和基础性经营能力保障使其落地,就显得比较重要。”伍敏谊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将基础运营能力提升作为重点的企业,则有见福便利、汇宁便利、乐豆家等企业。比如说俞晓耀表示,汇宁便利2023年会进一步改造现有门店,通过装修设计、商品结构、运营策略等方面调整,做出CBD、社区、学校、街区等不同店型。
同时,俞晓耀也更重视精细化运营。“我们之前设定销售指标,是一年一个指标,相对来说很容易定下来。现在是一个季度设一个指标。因为业绩变化太跌宕起伏了,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团队信心。”
张利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表示,“我唯一比较庆幸的是这些年没有乱来,没有大踏步发展。我们比较扎实的建了个产业园。虽然属于重资产投入,但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见福便利2022年的重要进展不在想法概念上,而是获得了厦门市早餐工程资质、为鲜食工程拿下了SC生产许可证。
可以说,便利店业态同样到了需要挤干水分、回归经营实质的阶段。整个行业走势向好,但具体到企业中的淘汰赛仍在继续。
一方面,疫情等因素影响,使得零售企业次序有望重新排列,为有能力的新兴企业提供了超车可能。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也让一些无意于长线经营的企业寻求出售。而在便利店企业进一步将销售、利润提升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企业策略、节奏、打法也会随之改变,同一区域内不同品牌间的竞争力度将有所提升。
邻几便利创始人刘忠建对此表示,“相信2023年第二季度大部分区域便利店能回到比疫情前更好的水平,便利店店铺发展速度也会进一步提速,外资及区域头部便利店会加快扩张步伐,相信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场景。”【完】
1.填写信息
2.沟通需求
3.项目推荐
4.合作洽谈
5.加盟成功
发布
电话
微博
公众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