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11:36:42 星空加盟网
在我还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贺水饺”就时常侵扰着我的耳朵,每每从他家门前路过,肚子总是叽里咕噜向我发出挽留的信号,就像孩子的一只小手,不停地摇晃着握住它的那只大手。那时候,刚上班,一个月三十多块钱,八十年代的“贺水饺”一碗十个,才几角钱(记不起到底几角了),那个时候正是人风华正茂的日子,一碗显然不够,要不要吃一会,算是打了牙祭。在当时的成都,只有钟水饺与贺水饺在水饺的江湖上有点气气。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贺水饺”还在长顺街那个大概的老地方,也就是焦家巷与长顺下街交界处,但是,物是人非,那个腿有点瘸的老板早已没有经佑这家面馆,由当时的小工接手经营,文化差异和城乡之别对这家面馆还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味还在魂已失,写到这里,不知是该给这家老资格的面馆唱赞歌还是写挽联。对细节的无视,或者就不知道什么是细节的老板,让一块曾经的金字招牌,悬吊吊地挂在半空,挂在他们平凡无颜的店铺之上。
我说到的细节,明确一点,就是一种文化和素质的表现力,比如“粉蒸排骨”里的南瓜和排骨的清洗程度,香料和食材的新鲜程度,味道和风格的保持程度……有时候,懒心无肠,有心无力,是干不好或者说发展不了自己的事业,那怕是一家小面馆。他家的粉蒸排骨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他家的“红油肚丝”用拌水饺的料凉拌,葱节子给得粗暴,味道虽理所当然,但应该有一点差异化的表现。还好,在一个“饺子下酒,越吃越有”的阿Q年代,有一盘柔韧有度,麻辣鲜甜的下酒菜,应该很不错了。边吃边等,边等边喝,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何况是跟对吃很随便的朋友。
应该负责任地说现在的“贺水饺”依然有过去老“贺水饺”的风范和味道,只是现在的老板没有理解文化对一碗饺子的影响力有好大。我这里的文化既不是书面上的表达,也不是修养上的表象,它所涵盖的基本元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负责,大气,把控和传承。具体一点,就是对饺子的馅量,饺皮的口感,饺子味道的稳定性有一个记录和修正。自己来,自己来。亲力亲为方为上策。
看似面面聚到的菜谱,其实有一种机会主义的味道,有一种既想赚钱,又不想付出的慵懒,该变一下了,不然,真的对不起“贺水饺”这张招牌。我们可以在这里喝酒,吃肉,吞饺子,然后喃?“贺水饺”应该回到过去那个水平,应该有一个更为灿烂的明天,应该众口铄金,应该,应该……
1.填写信息
2.沟通需求
3.项目推荐
4.合作洽谈
5.加盟成功
发布
电话
微博
公众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