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5 03:39:41 发布人:
嘉兴的异军崛起,背后的密码到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科创企业一般潜力巨大,一旦取得突破,体量将惊人地增长。嘉兴这几年飞速发展,甚至喊出了万亿目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嘉兴拥有一批象群,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拥有61家上市企业,是甘肃全省上市公司数量的两倍。
最近去了两次嘉兴,有感而发,想跟大家讲讲有关嘉兴“象群”成长的故事。不妨做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将这种企业视为资本市场中的“大象”,那么他们会如何择地而栖?嘉兴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培育出这一巨大的象群?对兰州而言,能有怎样的启示?
01
“大象”择地而栖
实际上,这些“成长中的大象”与城市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栖居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融合、互相成就的过程。这就是“大象”与城市关系的突出例子。在这方面,嘉兴也正在加速起步。
此前,嘉兴提出“上市100专项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全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也就是说嘉兴要在五年内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市值的“双倍增”——未来几年,“大象”企业将在嘉兴加速聚集。
嘉兴的发展不仅是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地缘优势,而是靠的一代一代嘉兴人的努力,靠的是海宁的皮革、平湖的纺织、桐乡的旅游和化工,党的诞生地是最好的城市名片,同时乌镇和西塘也是最好的城市软实力,而最终的结果就是61家上市企业。
其实近几年来,嘉兴一直在大力实施凤凰行动和雄鹰计划,推动企业股改上市。截止2020年年底,嘉兴市上市公司已增至61家。同时在今年,嘉兴全市新增了上市辅导企业12家,新增报会(交易所)企业6家,嘉兴已经形成了“股改一批、挂牌一批、辅导报会一批、上市一批”的良好格局。
“大象”择地而居,不论自主孵化,还是招大引强,城市的营商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关乎项目、资金及人才的流向,也关乎“大象”企业的去留。位于上海和杭州两大极核城市中间,嘉兴将自己定位为“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在与中心城市的对接联动及提升营商环境上成效较为显著。
不久前,笔者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要在全社会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干事、创业氛围。以浙大嘉兴国际校区为例,在土地指标本就十分紧缺的嘉兴,不但一下子投入几十亿,还要拿出那么多地,三五年内还暂时看不到数据的回报。有人问:嘉兴的财力尽管强大,能承受吗?是不是有必要做?但是嘉兴坚持做了。
此前的杭嘉城际也一样,市域范围内路网密度那么高了,到杭州上海动车只需20来分钟,私家车又那么发达,城际通了以后有人坐吗?会不会让嘉兴财政不堪重负?每一种担心、每一声质疑,都是出于对嘉兴高度负责的使命。
但是,有些不同的声音,是缘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看问题的视角、所代表的阶层利益等等的不同,形成共识有一个过程。而所谓的机遇,往往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浑然不知时稍纵即逝。
在笔者与在嘉兴的几个企业家朋友聊天时,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嘉兴能提供较为宽松的创新环境,而且能容忍失败,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而嘉兴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年其新签约总投资超百亿产业项目17个,引进超亿美元项目59个、列全省第一。
02
为什么是嘉兴?
如果说招商引资的目标是吸引“大象”,那么科技孵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大象”。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科创新锐企业榜》选择了浙江区域1412家样本企业,其中嘉兴样本企业数量达120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嘉兴科技创新型企业呈现出厚积薄发之势”。
随着嘉兴的“爆红”,很多人开始问:现在的嘉兴在长三角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其发展优势体现在哪里?有怎样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又该如何实现这些发展目标?
要想深入了解这些情况,就必须重新认识嘉兴。我们观察嘉兴,既不能盲目自大,带着小市民的眼光、市井思维把嘉兴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能妄自菲薄,把嘉兴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嘉兴是长三角经济塌陷区,可以一分为三、分崩离析,看空嘉兴。
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纬度来再认识嘉兴。一个是嘉兴在党史中的地位:与上海争CCP诞生地。关于CCP的诞生地,是嘉兴还是上海?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有争议的,特别是争议的对象还是上海。
我个人认为,党史上有四大S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地;遵义——生死攸关,转折之地;延安——抗日期间的革命S地;西柏坡——赴京赶考的初心之地。相比这四个地方,过去嘉兴的存在感并不强。
2005年6月21日,leader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让嘉兴在党史中的地位回归到应有的高度。2011年建党90周年的“一号工程”新建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和七一广场,让S地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都要归功于当时主政浙江、嘉兴的领导。
第二个是嘉兴在浙江省的地位:这里我仅简要分析下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之前,浙江布局的“大湾区”建设。从宏观层面的具体规划来看,浙江大湾区的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在中观层面,规划指出环杭州湾经济区将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而围绕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未来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港”是指高水平地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自由贸易港。
“两极”是指增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环杭州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三廊”是指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
“四新区”是着力打造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将新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
不论从宏观还是中观来看,杭州湾南岸显著比北岸重视。除杭州外,南岸有舟山一港、宁波都市区一极、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一廊、宁波前湾新区和绍兴滨海新区两新区,而且北岸仅有嘉兴G60科创大走廊、湖州南太湖新区,嘉兴仅涉及“一廊”。嘉兴在浙江的地位从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近年来以嘉兴科技城为代表的科创平台,在科技企业孵化及培育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比如,麻省理工沈华博士成立的嘉兴斯达半导体,经过多年市场打拼,迅速从几百万产值的科创小企业发展为国内IGBT领域产销最大、技术领先的领军企业。
从技术到项目,从小微企业至领军企业,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正在嘉兴“破壳而出”,加速蝶变。正如嘉兴科技城时任主要领导此前所言:“与普通企业相比,科技企业发展潜力大,一旦在产业化、市场销售方面实现突破,往往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种“未来的大象”带给一座城市产业的塑造力是极具想象空间的。同时,笔者观察到,嘉兴通过打造区域高能级的创新孵化平台,已经逐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而其中,院士团队是一个关键性变量,毕竟其核心还是需要硬核的科技实力支撑。
以南湖区为例,其引育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顶尖人才7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60名,高层次人才的高度集聚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可以说,嘉兴模式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多种高能级的创新和孵化平台,在院士和企业、项目之间架起一座互融互通的桥梁。
今年5月末,嘉兴又成为全国四个“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区域唯一的一个。从“试点”进化到“枢纽”,将更为突出其创新策源能力及科技资源辐射作用。
03
对兰州的启示
其实,如果只看嘉兴的GDP,其实仅仅5千多亿,在浙江的“双子星”格局下,算不得大,城市能级也不如时下很多长三角的明星城市。但是至少在科创企业的孵化体系、营商环境方面,嘉兴对包括兰州在内的诸多甘肃城市都颇具借鉴意义。
因为,对目前的兰州来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不留神,人家一个弯道超车,就极容易被甩在身后。这样的故事不是没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没有永远的辉煌与骄傲。
兰州坐拥30所各类高等院校、1200个科研机构、数十名两院院士和60万在校大学生,这些科教资源的加持令兰州的科研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却不尽如人意,甚至由于产业的发展滞后,兰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困境,即兰州技术产出实力雄厚,但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短板。
关于产业的发展,除了嘉兴,其实宁德与宁德时代也可以称为兰州的榜样。宁德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东,人口不过300万,但是近年来却诞生了一家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300750)。它成立不过十年,已经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冠军,市值颇万亿。
一方面是自身硬核的核心技术+抢抓新能源政策风口,一方面则是宁德市政府的倾力培植。对于宁德时代的土地优惠、高级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帮助招工……当地政府曾表示,“再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如今,其已吸引上汽、厦钨、杉杉、格林美等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原材料—核心主材—智能装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千亿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笔者认为,兰州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这块还是弱一点,与一些技术在兰州没有相关产业基础,也可能跟东部城市在定价方面更具竞争力有关,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产业园区的缺乏,缺乏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反观嘉兴,其通过嘉兴科技城等载体为企业“量身定做”打造园区,并且链接院士团队等顶级智力资源,打造了以院士为“塔尖”的学研用一体化的服务链条。
实际上,兰州,也有兰飞医疗、重离子治癌等明星企业“多点开花”。但是,毕竟缺乏一体化统筹的创新孵化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院士团队等顶级资源的链接和配套方面还需要持续探索。
对标嘉兴,兰州需要提出自己的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的资源,集合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在其他产业领域兰州也要发力,例如牛肉面是否可以培育上市公司,白酒领域的红川和滨河能否培育成上市公司;食用油是否可以培育上市公司?
兰州需要建立立体联动的“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和产业链与技术融合的“促进器”。对于上市公司倍增,兰州需要强化区域聚焦,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聚焦建设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和高新区东部产业新城,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与显示度,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科技创新极核和发展动力中心,引领带动兰州高质量发展。
对于培育上市公司象群,兰州需要深挖企业资源,实行梯队培育,做到每年“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真正在黄河之滨,实现象群漫步。
我对项目很感兴趣,请尽快寄资料给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我想详细了解加盟流程!
加盟该项目能得到哪些支持?
我想加盟请电话联系我!
加盟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发布
电话
微博
公众号
回顶部